首页 > 都市言情 > 魏逆 > 第317章 出行

第317章 出行(2/2)

目录

盖因贩卖奴婢最狠之人,就是胡狄头人、部落首领!

这些部落大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根基,杜绝部民声势壮大而夺位,且确保有限的田亩牧场不会出现出产不足食的情况,便将多余的人口当作牛羊卖了。

并州官府对此,在政令上严厉打击,但在执行的时候则需要难得糊涂。

其中缘由,想想就明白了。

若是不允许奴婢买卖,部落大人们的部民多了、食不果腹了,那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依着游牧民族的惯例,也唯有对外转移矛盾、兴兵南下寇掠郡县了吧

从社稷与庙堂的角度来看,对比边境动乱与奴隶贸易的危害,孰轻孰重呢

不知变通的夏侯惠,就不懂此中因果利害。

还有先前清查士家屯田之事。

为什么在清查之前,曹叡就不惜让毌丘俭从千里之外赶回来,只是为了告诫夏侯惠一声“治大国如烹小鲜”呢为什么在洛阳典农部清查之后,曹叡明知转为让太尉府来主事,会让清查流于形式,却依旧做出决策呢

他是一位糊涂愚蠢的君主吗

当然不是的。

相反,他很明智。

且不吝赞赏司马懿这样清查才是从实情出发、深谙帝王之心。

缘由是在代天牧民的帝王视角里,“士农工商,国之石民”有着不同的职责。

士者,源于世卿制。

先秦世卿世禄制崩解后,便慢慢演变成了官本位制。

入汉后士族们所追崇的诗书传家,本质上就是想让家族世世代代有人当官、掌控权力,变相的成为“世卿”。

身为天子的曹叡知道,魏国没有实现大一统、证明代汉乃天命所归之前,在很多事情需要对士人妥协。

况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威力,不是汉高帝刘邦追溯到尧帝之后、汉武帝刘彻时的君权神授就能抵消的。

汉室承秦、曹魏代汉,天下人并不会意外曹魏有一天也被取代。

所以为了社稷的安稳、有效的统治,曹叡必须要与世家士族作妥协。

而统称为百姓的农与工,在帝王的眼中犹如牛羊,羸弱者务农桑供给粮秣物资,强健者赶赴战场捍卫社稷。

商贾则是被圈养的豕。

放任其长大增肥,待到国库空虚或天灾人祸影响了税收,无法从百姓手中收上粮秣物资的时候,就能应急宰杀度过艰难时刻了。

这样的视角,就是曹叡对清查屯田时,选择姑息一些不法事的根本缘由。

世事之中,只有黑白才分明,没有所谓的正邪不两立。

天家皇室对百姓的予取予求,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横征暴敛,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有方式不同罢了。

一个是通过赋税徭役可持续性的温水煮青蛙;一个是蛮横暴力的直接抢夺。

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姑息这些贪官污吏的存在。

不止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将几个人拎出来诛杀或流放以平息民愤;更是因为这类人如果根绝了的话,百姓就会发现苦难的源头并将矛头对准天家皇室了

那才是曹叡与魏室社稷的不可承受之重。

一心想着除恶务尽的夏侯惠,在曹叡“朕也难”的剖心之言下还是听不懂、参不透这层利害啊

又或者说,夏侯惠是不可能参得透的。

曹叡已然不止一次,从他身上感受到“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味道了。

理念上的分歧,便是曹叡在很多事情上扭曲或推翻夏侯惠的谏言、甚至是采取强硬手段逼迫其从命的缘由。

他是期盼过有朝一日,夏侯惠会犹如司马懿那般深谙帝心的。

但今日对夏侯献的大失所望,让他触类旁通、心有所悟,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了是不可强求的。

唉!

古来明君,知人善任。

素来以明君自拟的曹叡,现今觉得对夏侯惠只能取其长,有些事情还是不参与的好。

京师洛阳城东,首阳山南麓,并不知道天子曹叡已然对自己做出定论的夏侯惠,正与丁谧以及夏侯和顶着烈日炎炎策马而行。

夏侯和是受了他叮嘱,特地告了沐休随行的。

表面上的理由,是夏侯惠约让他一并来拜访结庐守丧的陈泰。

实情则是吴应昨日寻了丁谧,告知了昔日石鉴寻隙背后的指使者,故而夏侯惠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先来问问陈泰对此是否知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