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7章 吃土文化(1/2)
“‘朋’是什么意思?”
“朋贝。”
“‘朋’即两串贝壳,商朝文献中明文有‘一个什么东西三十朋’的记载。”
“‘朋’是钱贝,侧重财富。”
“‘习’是什么意思?‘愠’是什么意思?”
“古代惜字如金,一个字是一个意思,学是学,习是习。
如果稍微了解点儿古文,就不难知道,‘习’是小鸟张开羽翼实践飞翔的过程。”
“古人的‘学’,才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而古代的‘习’,则代表你已经学会,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
“所以,古人会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叹,纸上的,只能是‘学’,躬行的,才是‘习’。”
“学,是指学习的过程;习为习得,侧重实践。所以我们会常常说‘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从来没有说‘学以为常,日用而不知’吧。”
“愠怒,愠怎么解?怒怎么解?”
“怒为形于色,咱们叫怒目圆睁,是有神情流露的,我们从来不说愠目圆睁。”
“你看这个‘愠’字。”
“愠,悦,都从心,意思是只在心中高兴愤怒,而不形表于色。”
“所以,‘胸有惊涛而面若静湖者,可拜上将军’一定是咱们老祖宗语言文化的缩影。”
“但这句话,即便你知道了这几个字,也会觉得这三段话有些割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会觉得,这三句话,有些割裂,不像是一个完整的表意。”
“按理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就是一段完整的表意,而不是被切割成三截儿。”
“结合‘孔子五十究易’,我们猜,孔子这句话的表意,很可能跟易经有关。”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易经且融会贯通,并且能够做到时常占卜吉凶,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内心愉悦的事情。”
“你就说你掌握了一种可以沟通天地,并且解读天地预示,吉凶判定的本领,你就说你内心愉悦不愉悦吧。就比如说,你现在会算卦,你开心吧。”
赵世哲眉头一挑,点了点头。
叶龙腾:“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个很有钱的人,来找你算命了,你能不高兴吗?终于来大冤种了。”
“用现在的话说,总算是能变现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跟现在一样,你算完卦之后,可人家压根儿就不信。”
“他不信就不信吧,咱也没必要心生愠怒,这是君子应该有的风度。”
“哎,你看,这么一串,这一整段话,是不是连起来了。
“所以啊,这三句话,很可能就讲了个孔子学习易经给人家算命之后,人家不信的这么一个故事。”
“为什么这么猜测呢,古代孔子是干嘛呢?”
“干殡葬业的。”
“而且还干到了龙头老大。”
“古代死人埋人,那可不能随便埋啊,你得会看风水啊,古代人就是靠天文星象历法以事农时农耕,自然比现在的人更相信风水。”
“如果孔子不懂易经,不会占卜,不懂风水,也干不成殡葬行业的老大。”
“而且,找孔先生看风水的,很多都是达官贵人,稍微懂点儿紫薇星斗数的,随便算一卦几千块,甚至几万,你还爱算不算,所趋者蜂拥如潮,权贵者如过江之鲫。”
“古代那些个当官儿的,恨不得放个屁都得找先生算一卦。”
见赵世哲有些疑惑,叶龙腾以退为进道:
“当然了,咱解释得也不一定对,但最起码,咱逻辑自洽啊,印证得还算是有理有据,最起码说得通,不至于像那些老师那么欺负人.......”
“还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很快乐?”
“真特嘛是贱得难受,咱也上过学,你读书那会儿,你复习快乐嘛?”
“退一步,就算你学习之后复习很快乐,那后边儿有朋自远方来,你高兴什么?”
“不是耽误你学习复习嘛?”
“不是耽误你快乐嘛。”
“再说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朋从远方来,一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再说了,古代交通又不便,最讲究‘无事不登三宝殿’了。”
“还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什么人家不知道不理解你,你也不要愤怒,这难道不是君子嘛?”
“这跟君子沾边儿嘛?”
“人家不知道不理解你,你有什么好生气的?”
“你是那百元大钞啊,大家都得认识你?”
“就因为这点儿事没生气,就是君子了?”
“要照这个逻辑,咱还一辈子没碰娘们儿呢,那咱岂不成圣人了?”
“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现在的老师给解读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狗屁!太特么欺负人了!”
“这是狗屁的智慧,这顶多算你诚实嘛。”
“孔圣人可不是现在的讲坛神棍,故意颠倒黑白哗众取宠。”
“只要我们别把孔圣人当傻子,把他当成‘究易经作十翼’的儒圣,就不难理解,孔子所讲的智慧要么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要么再不济,也得逻辑自洽,圆融贯通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