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刀笔吏 > 转帖 唐朝穿越指南 (五)

转帖 唐朝穿越指南 (五)(2/2)

目录

“今宵织女降人间,对镜匀妆计己闲;自有夭桃花菡面,不须脂粉污容颜。”

“两心他自早心知,一过遮阑故作迟;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娥眉。”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总之一句话:天儿不早啦,美女你装修得差不多就行啦,咱还有正事呢,赶紧出来出来吧。

新郎这是上门求亲,不能动粗,只能好言相求当红脸儿。不过这时候他从家里带来的那百十来口子壮汉,就可以当白脸儿了,跟在新郎后面呐喊鼓噪助威:

“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

这边是唐僧念经似的念诗,那边是噪音污染,什么时候娘家人受不了了,行,新妇小娘子咱出去算啦,反正后面还有得是折磨新郎的机会。

姑嫂侍娘婢女扶持围绕着,拥了新娘子您出闺房。送去跟新郎见面?——美死他!新妇就算出室登堂了,您家也会在堂上张挂一重重屏风帐帘行障,帐内地面上放一具马鞍。您呢,被扶持着坐到马鞍上,面南背北,就算瞪大了眼睛往外看,也只能影影绰绰地看到帐外有个胖大魁梧的身影打磨转圈,正准备行“奠雁礼”。

“奠雁”,是唐朝结婚亲迎礼中的核心部分(大雁:核心你头!核心你妹!t_t)。具体流程是:

新郎拿过自己一行从家里带来的大雁,在帐幕那边运运气,发一声喊,把雁隔着行障掷过来。您家这边,多上几个人,眼疾手快地接住大雁,抖开一幅红罗裹住,再用五色丝锦缠住雁嘴,不让它呱呱乱叫。等到婚礼结束,新郎家的人会拿东西来“赎”走这只雁,把它放生哒。

扔完了雁,下一步干啥呢?恭喜您,猜对了!新郎那边要——又要——吟诗==||||。这次是请求把分隔开新婚夫妇的行障撤掉,他要进去见见新娘子您:

“夜久更阑月欲斜,绣障玲珑掩绮罗。为报侍娘浑擎却,从他驸马见青娥。”(新郎自称“驸马”是吹牛的,这也是“摄盛”允许的,您别恍惚以为自己又瞬间穿越成公主了。)

还不撤障?继续催:“锦障重重掩,罗衣对对香。为言侍娘道,去却有何妨?”喵的再不撤老子要自己动手了……

出面撤障的,是一对特意找来的童男童女。新郎进帐以后,接过一只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新娘面前(新娘您这时候是面南坐在马鞍上的),把雁(鹅/鸭/木鸟/结彩……)放在您身前。您呢,这时候可以大大方方地瞅一瞅自己的老公,他也可以抬眼瞧瞧自家娘子的模样……喂喂,干嘛一副五雷轰顶的样子!老娘哪有这么丑!-皿-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时候悔婚也太晚了。奠雁礼行完,新婚夫妻辞拜女方父母,父母照例要嘱咐几句。老丈人岳父说的是:“戒之敬之,宫室无违命!”岳母也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大致的意思都是教导您这个做媳妇的,到夫家以后要小心顺从,收敛脾气,老实听话。

其实在夫婿亲迎前,您父母就应该多次叮嘱过这些了,叮嘱的具体内容,有一篇《崔氏夫人训女文》,概括得很仔细:

“……教汝前头行妇礼,但依吾语莫相违。好事恶事如不见,莫作本意在家时。在家作女惯娇怜,今作他妇信前缘。欲语三思然后出,第一少语莫多言。路上逢人须敛手,尊卑回避莫挡前。外言莫向家中说,家语莫向外人传。姑章(嫜)共语低声应,小郎共语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诸房伯叔并通传。妯娌相看若鱼水,男女彼此共恩怜;上和下睦同钦敬,莫作二意有慵偏。夫婿醉来含笑问,迎前扶持送安眠;莫向人前相辱骂,醒后定是不和颜。若能一一依吾语,何得翁婆不爱怜。故留此法相教示,千秋万古共流传。”

这些话,说到没说到是做父母的责任,做到没做到就看您自己的个性了。作为一个穿越过去的现代新女性,作者俺打赌您连一半都做不到……不信?不信咱等着瞧,嘿嘿嘿嘿。

父母拜了,家庙辞了,您这个新娘子终于要登上婚车去往夫家了。上车之前,陪您同去的姑嫂侍娘傧相们突然一阵忙乱,相互问:“娘子的蔽膝呢?哪去了?谁准备了?不会都忘了吧?不会吧不会吧……”

您听得发晕,问一句“蔽膝又是啥?”就有人回答您:“就是蒙在娘子你头上,防止路上被外人看到容颜的那块大方布巾嘛!”

昏倒,原来是红盖头啊……咦咦,不对呀,这婚礼都进行到一半了,新娘您的脸也被新郎看了个溜够了,怎么才想起“红盖头”这东西来?不是应该一开始就给您蒙上,等拜完堂喝完交杯酒才让新郎挑开看脸吗?

瞧瞧,您又穿错时代了不是?唐朝呢,可以说就没有“红盖头”这东西,新娘在婚礼的前半段,在自己家里,基本上是不蒙面的。那块可能是任何颜色的“蔽膝”,只在登上婚车出门前,才给蒙上,用意也是为了不让外人看脸,而不是防着自己丈夫。这玩意并不合古礼,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兴起来,所以虽然普及程度挺高,但不用也不算失礼,要是找不到,干脆您就别蒙头,直接上车算了。

红盖头可以不蒙,不过,作者俺认真郑重地建议您,手里可以拿个狼牙棒,身上还可以藏把小刀子……咳,不是用来对付老公的,他正骑着马绕车转三圈,转完了就出发。棒子刀子都是为了对付埋伏在半路上的“障车族”。

一般而言,“障车族”只是些凑热闹开玩笑的家伙,他们在婚车经过时涌上来围堵道路,唱歌跳舞要吃要喝要财帛。当然,伸手的时候嘴里还要唱许多词,不是“老爷太太行行好”那种没文化的,而是也充满了出口成章的唐朝范儿:

“儿郎伟!我是诸州小子,寄旅他乡。形容窈窕,妩媚诸郎。含珠吐玉,束带矜装。(晕,原来是一群小受……)故来障车,须得牛羊!夫人班瀍浚发,金缕延长。令仪淑德,玉秀兰芳。轩冕则不饶沂水,官婚则别是晋阳。两家好合,千载辉光。

“儿郎伟!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亲,头头相当。某甲郎不夸才韵,小娘子何暇调妆。甚福德也,甚康强也。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自然绣画,总解文章。叔手子已为卿相,敲门来尽是丞郎,荣连九族更千箱。见却你儿女婚嫁,特地显庆高堂。

“儿郎伟!重重遂愿,一一夸张。且看抛赏,毕不寻常。帘下度开绣闼,帷中踊上牙**。珍纤焕烂,龙麝馨香。金银器撒来雨点,绮罗堆高并坊墙。音乐嘈杂,灯烛莹煌,满盘罗馅,大榼酒浆。

“儿郎伟!总担将归去,教你喜气扬扬。更叩头神佛,拥护门户吉昌。要夫人娘子贤和,会事安存,取个国家可畏忠良!”

啧,听这一套一套的吉祥话哟……您这边也不能示弱,就有人在车上喝问:

“今之圣化,养育苍生。何处年少,谩事纵横!急手避路,发我车行!”——光天化日之下(不对,现在还是深夜里哈……),哪家混小子挡我婚车!快闪开让道!

人家障车族回应:“吾是三台之位,卿相子孙。太原王、郭,郑州崔、陈。河东裴、柳.陇西牛、羊。南阳张、李,积代忠臣。陈君车马,岂是凡人!”——以上都是唐朝的郡望大户,说来吹牛的……

吹牛啊?那大家一起吹好了。您这边的人说:“障车之法,先自有方。须得麒麟一角,三足凤凰。辽东酒味,西国胡羊。拟成桂昔,秦地生姜。少一不足,实未形相!”你们先凑那些珍禽异物去吧,凑够了再来玩障车!

人家也不傻:“吾等今来障车,自依古人法式。君既羊酒并无,何要苦坐呰则。问东定必答西,至南定知说北。犹自不别时宜,不要数多要勒!”

这样一问一答纠缠一会儿,如果您小夫妻实在急着要回家,多少也得出点血,给人家送些牛羊布帛酒肉,差不多的人家也就让路放行了。不过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或者实在是rp不好遇上了真强盗,那也真有当街抢新娘打劫死人的……

一路吹吹打打,新郎骑马前引,您坐车在后面跟着,傧相从众簇拥,护送到夫家大门口,停车。侍娘挑开车帘,您伸腿就要下——且慢且慢,莫急莫急,从夫家门里涌出一群妇女来,人人手持一块毡席……唉,您不用躲,这些不是上来揍您替新郎报复出气的,人家是替您铺路的。

领头的婢妇把毡席铺在车下,后面人依次铺开成一条路,直引进家里大门。您在毡子上走过去,身后就有人把踏过的毡席拾起来,小跑着继续往前铺,这个仪式叫“转毡”或“传毡”,要保证新娘子您从车上走进室内的一路上都脚不沾地。

您走过的这一路呢,在婚车到来之前,夫家都收拾好了:先用三升粟把石臼填满,用三斤麻把窗子塞上,用一张席子把井口盖住,大门门楣上还要放三支箭,您就从箭下走过去,进院子以后,要先拜猪圈(==),再拜炉灶。拜的时候,夫家公婆以下人等,纷纷从偏门出院子,再从正门进来,一个个都踩在您的脚印上,叫“躏新妇迹”。

为神马要搞这些神神道道的玩意?咳,还不是封建迷信外加歧视妇女,说什么新娘子容易把妖魔鬼怪带进夫家,所以要做好防护,再有就是为了压服您的锐气,以免日后不好管教……

跟您家里人“弄女婿”相似,夫家的人也要“弄新妇”,不过相对来说没那么暴力,以口头**为主。然后,你们小夫妻行礼圆房也不在屋子里,而要在院内西南角找一块吉地,搭起“青庐”和“百子帐”来。

这个帐篷当然是早已经搭好的,搭的时候,女家要专门派人来参加“撒帐”仪式,就是把一些果子金钱花钿之类往帐里四处抛洒,一边洒一边唱《咒愿文》:

“今夜吉辰,张氏女与李氏儿结亲,伏愿成纳之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愿总为卿相,女即尽聘公王。从兹咒愿以后,夫妻寿命延长!”

成亲的“青庐”和“百子帐”,都是空间比较大的地方。您进家的时候,可以让侍娘用行障和团扇遮住您身形脸蛋儿,再矜持地走进去行礼(如果这时候是武周之后,那么行礼时新郎要双膝跪地拜倒,新娘子您却不用跪地,双手在胸前合什躬身就行,这叫“男跪女不跪”),然后“坐帐”。

这时候,虽然新郎已经见过您了,但您下车后都用团扇遮着脸,夫家其他人却还不知道您这个新妇长啥样。想知道?那好——继续吟诗吧--|||。《去扇诗》三首:

“青春今夜正方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

“千重罗扇不须遮,百美娇多见不奢。侍娘不用相要勒,终归不免属他家。

“闺里红颜如舜花,朝来行雨降人家。自有云衣五色映,不须罗扇百重遮。”

团扇移开,您的美貌又一次雷倒众生……傧相强撑着精神,请您和新郎在帐中男左女右并肩坐好,随后吟诵着“一双同牢盘,将来上二官。为言侍娘道,绕帐三巡看”,捧上盛着肉饭的“同牢盘”,喂您和新郎官各吃三口饭。

是“以小瓢作两片,安置拓子里”。如果找不到小瓢呢,就用两个小金银盏子,让一对童子分别递给小夫妻俩,“一盏奉上女婿,一盏奉上新妇”,您两位同时喝一口就行。这时候还有人用五色丝绵把您俩的脚指系在一起,“系本从心系,心真系亦真。巧将心上系,付以系心人。”

好啦,可以真刀真枪了……那边有人帮新郎脱衣服,“山头宝径甚昌扬,衫子背后双凤凰。「衤盖」裆双袖双鸦鸟,罗衣接緤入衣箱。”“既见如花面(新郎:==),何须着绣衣。终为比翼鸟,他日会双飞。”

比起新郎来,您这边要麻烦得多。先是去“帽惑(一种类似于假发的头饰)”:“璞璞一头花,蒙蒙两鬓渣(遮)。少来鬓发好,不用帽惑遮。”

再给您摘掉头发上的花:“一花去却一花新,前花是假后花真。假花上有衔花鸟,真华更有**人。”

为您和新郎两人梳头合发:“月里娑罗树,枝高难可攀。暂借牙梳子,算发却归还。”“本是楚王宫,今夜得相逢。头上盘龙结,面上贴花红。”

好了没?念叨完了没?再不完老娘不干了穿回去!——您已经烦得忍无可忍,于是无关人等终于退场:“天交织女渡河津,来向人间只为人。四畔旁人总远去,从他夫妇一团新。”

帐帘放下吧,让您和小丈夫说说话那啥啥吧……“宫人玉女白纤纤,娘子恒娥众里潜。微心欲拟观容貌,暂请旁人与下帘。”

最后,帐幕一合,吹灯拔蜡——大家散了吧,天也快亮了。

第二天起来,您还得拜见舅姑(公婆),又是一大套繁琐礼仪。三个月以后去夫家的家庙里行礼,正式告知天上各位俺把户口本迁入您家了,还是一堆乱七八糟的规矩。如果到时候您还剩一口气在,咱们再细聊吧。唐朝的婚礼嘛,大致就是这样子了。

最后补充:上面说的是新郎亲迎新娘,回自己家行婚礼的过程。在唐朝,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如果结婚时女家比男方富贵、势力大,或者男家不在结婚当地,那婚礼全程都在女家举行,什么撒帐、同牢、合卺,全是女家一力承办。甚至结婚后很长时间内,小夫妻俩也是生活在女家的,这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不是那种被人看不起的“上门女婿”。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研究》李正宇着

本篇附图: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场面

·【楼主】作者:森林鹿发表时间:2011-07-1521:16:23做记号

·

唐穿指南:斗**打小三踹飞生活助理秘笈

穿越到唐朝张家、排行三娘小字阿穿的您,上回吹吹打打风风光光地出嫁了。想不想知道您的婚后生活会是啥样呢?

您的丈夫李四郎,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外表雄壮性情敦厚的男子,人品尚可。所以您想着,好歹先做一段夫妻试试看,不忙着穿回现代来?

新婚夫妇总是会有一段甜蜜期,比如您夫婿因事外出分居两地的时候,你们小两口写写家书诉说思念之情,倒也能肉麻当有趣……咳。

大唐xx几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只大雁……算了,有一个邻居,在您家的门口递了一封信。您拆开外封套,展开纸张,费力地阅读繁体、竖排的毛笔行楷字:

“自从面别已隔累旬人信劳通音书断绝冬天甚寒伏惟三娘子动止康和儿女佳健此某推免今外游学且得平安唯忧家内如何存济努力侍奉尊亲男女切须教训今因使往略附两行不具一一李四状通三娘子左右”

这封信的意思,大致是说老公我已经在外面游学几十天了,一直没跟家里通信(没手机没qq就是不方便啊)。天气很冷,希望老婆你和儿女们都还好,有点担心你们的生活费够不够。要努力照顾父母,管教孩子。因为正好遇到可以带信的人,俺就写两行算了,不长篇大论了。

您呢,看完一点头,找出家里的笔墨纸砚准备写回信。怎么说咱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写个家书还不是小意思吗……本公司友情提供唐代书信模板:

“拜别之后道路遥长贱妾忧心形容憔悴(老公你要是还不回来俺毁容了都怪你)当去之日云不多时一别已来早经晦朔(你骗我出去几天就回来,这会儿跟狐朋狗友干啥去了弄这么久?)翁婆年老且得平安家内大小并得寻常时候伏唯四郎动止万福事了早归深所望也谨奉状不宣张氏状上李郎”

喂喂,毛笔字写得象乱柴横叉也就算了,拜托您写繁体行不?不会?那至少竖着一行一行写……我说,应该从右向左写好不好?逗号问号不能用!您以为古人都象啥啥心计的道具那么脑残,用word简繁体工具把大白话转换一下,就连标点一起往纸上打印蒙人?

唉,真费劲,脑残穿越剧害死人哪……您这又想干什么?拿着封好的信找邮票找信筒?==您干脆带着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穿回去好了……您问官办驿站负责不负责邮寄信件?除非您老公已经是比较有地位的朝廷命官,而且跟驿站系统交情不错,可能驿将们会把您的家书混杂在政府公文里一起送达目的地,否则一介平民想通过驿站寄家信,那基本不可能。您还是老实打听四邻八舍的谁恰好要出门途经老公所在地,把信托给人家吧。

象互通情书这种小情小调的甜蜜事件,在您穿越成唐朝女的婚后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大部分时间里,您恐怕都在痛苦地适应当时人的种种封建观念和混帐做派。

好比说,您婚后第一天,经过了昨夜婚礼的一番折腾(咳),好不容易爬起来,上堂去拜过了公公婆婆,又把新妇应履行的礼节折腾一遍,终于觉得没事了,就见夫家的婢仆领进来一个穿着光鲜的两三岁小娃,到了堂前,指着您让那小娃:

“快行礼,叫阿娘!”

您还以为是哪个亲戚家的孩子呢,开始没在意,但这时候您的新婚丈夫侧过身,满脸笑容地告诉您,这是他的(庶)长子,小名阿一,自此以后也就是你的儿子了。

天雷轰轰吧?嫁人刚**,就当孩子的娘了(*>﹏_

目录
返回顶部